“雙減”時代:素質教育的現實真意與時代發展
“雙減”后,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校開始重新關注素質教育,思考素質教育的新內涵。那么,如何在“雙減”背景之下理解素質教育,未來如何落實素質教育,我們一起來思考——
在國家大力推進“雙減”政策的今天,中小學師生的在校時間相對以往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長,如何利用好這些時間,成為當前社會大眾和學校教育者都非常關心的問題。在眾多相關討論中,很多人都認可“雙減”推行后素質教育應該是中小學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只有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才能避免中小學教育重新背上沉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雙重風險。這個觀點的總體方向是沒有問題的,但要具體實踐起來,還需要同時提升對素質教育的廣泛認識與系統理解,才能避免因對素質教育認識不夠而產生的重大偏差。
素質教育具有校正教育發展的初始使命
對于素質教育,很多人將其視為教育發展的美好理想,代表著我國教育發展的應然方向。但素質教育到底是什么樣的美好理想以及究竟指向什么方向,很多人卻沒有深入思考過。因此,對于素質教育的深層系統認識,需要從追問素質教育為什么能夠成為相對共識的教育理想開始,這就需要從評價和考試的地位及其引發的教育發展問題談起了。
考試是一種典型的評價活動和評價手段,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普遍使用其實是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一般認為,評價是一種把握現實狀態和判斷價值水平的手段和活動,它為質量管理和水平提升服務。教育評價的基礎性功能也是對某方面教育現實狀態的把握和價值水平的判斷,但在長期發展和普遍應用中,其拓展性功能被廣泛開發。一般來說,教育有培養和分類(或選拔)兩個基本功能,這兩個功能的實現都離不開以考試為最常見形式的教育評價。在對人的培養中,教育者需要掌握受教育者的現實狀態,也需要判斷其各種變化的價值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合理且及時地實施下一步的教育行動。同時,對受教育者進行合理的選拔和分類,需要以他們現實的發展狀態和價值水平為依據,以考試為常見形式的教育評價也同樣成為必備的環節之一。
考試這一評價形式在發揮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教育形式主義和異化發展的現實問題。事實上,對現實狀態和價值水平進行把握和判斷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對教育的理解總是并不充分,需要不斷升級,教育評價的水平相對于理想狀態總是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完善性。雖然教育評價和考試結果只是對人的發展或某項教育成效的一種不完善顯現,但在現實中經常被直接等同于人的發展狀態或教育成效,這就是教育形式主義的產生邏輯。在形式主義的教育中,作為教育實質內容的人的發展目標和教育成效目標被淡化和取代,作為形式顯現的考試結果卻成了主要甚至唯一目標。與之相伴隨,教育也因為對考試結果的極為重視而進入異化狀態。在這種異化狀態中,本來應為人的發展和教育成效服務的考試結果反而被認定為教育的主宰,從而導致作為手段的教育評價或考試對教育發展根本目的的僭越。
在此背景下,素質教育在具有正面指向性的同時,明顯具有對應試教育的校正性。素質教育的正面指向性主要體現為提升國民素質的根本目的,素質教育對應試教育的校正性則可以從“素質教育”概念的提出過程中得到證實。1987年,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努力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一文明確提出了“素質教育”概念,對應的背景正是“多數地方把基礎教育辦成了單純的升學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素質教育也是直接用于解決“應試體制”或“單純升學教育”問題的教育理念,人們也常常是在需要批判和解決應試教育問題及其伴生的課業負擔問題時呼吁素質教育。這樣的情形在今天又一次上演,“雙減”政策所針對的作業負擔和培訓負擔源于對應試的追求,而作為對應試教育校正的素質教育由此順理成章地被人們再次關注。
人的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根本指向
多年來,國家教育部門與各方教育人士作出了很多努力,在不斷闡釋素質教育時代含義的同時,也籌劃著實施框架。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99年作出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意義和目的被表述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可以說,在理解和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這個表述具有最核心的指導性,不應被忽視。
從現實來看,對素質教育的理解時而出現淺表化、細碎化和片面化三種偏差。一些人緊抓“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反對應試教育”這一邏輯,從表面上把素質教育理解為不考試的教育,這導致了淺表化理解素質教育的問題。這種認識關注了素質教育要應對應試教育問題的表面現象,卻沒有反映出為什么要應對應試教育的深層問題,因而也隔斷了素質教育與更深層、更長遠教育發展的內在關系。對素質教育細碎化認識的實質就是把“素質”當作一個大筐,只要是看起來有助于學生從事實踐活動的內容都放進去,這樣的做法只能導致認識的細碎化。只要還把素質教育當作具有宏觀戰略意義的教育思想理念,就不能以這樣的方式來把握其全部內涵,否則宏觀的戰略意義根本不能實現。對素質教育的細碎化認識在根本上犯了“用細節分化主題”的錯誤。對素質教育認識的片面化傾向主要是把素質教育理解為淡化傳統考試科目內容、重視非傳統考試科目內容的教育。這種認識在很大程度上縮小了素質的內涵與范圍,由此產生的疑問是:學生需要的素質就只是那些非傳統考試的內容嗎?傳統考試中特別受重視的語數外等科目就不屬于學生需要具備的重要素質嗎?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是顯而易見的。
解決素質教育被片面和錯誤認識的問題,從根本上要求為素質教育找出深層的出發點和根源,進而把素質教育的校正性聯結到更為深刻的正面指向性之上。實際上,我國在關于素質教育的重要政策文本中都突出了其深刻意義與地位,其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全面發展”的表述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從教育發展大局來看,素質教育的提出和推進并不只是為了解決具體的應試教育問題,而是要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根本目標,這是素質教育具有宏觀戰略意義的根源。今天的素質教育要繼續服務于黨和國家的現行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國家教育發展戰略大局來說,素質教育的核心成效在于更深入地服務于把這一教育方針落實到具體教育工作中,素質教育對應試教育問題的校正作用要以此為綱領和中心。
在具體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上,“全面發展”提供了最核心的依據和思想指向。在黨和國家的現行教育方針中,全面發展的直接內涵被確定為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這是對全面發展的最新理解。因此,素質教育服務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人的發展層面和在具體內涵上也就是服務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對素質教育的內涵闡釋和理解中,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發展學說來確定其深層目標指向與內容范圍是必不可少的。馬克思主義學說中對人的片面發展的揭示和批判,以及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提倡和理論探索,都為教育發展指明了道路。已故著名教育理論家王策三先生在《馬克思關于個人全面發展的理論》中對全面發展提出了很有啟發性的理解,他將全面發展概括為:勞動者智力與體力全面發展;個人、自由、充分的發展。他認為,馬克思是在對異化勞動和舊式分工的批判性探索中提出了人要占有自身全面本質和全面發展的主張。從這個思路來分析,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發展觀主要是指人不片面地發展、不屈從地發展和不局限地發展。所以,人的全面發展既含有智力與體力全面發展的正面內涵,也有對個人、自由、充分發展的深刻闡釋,又有對片面、屈從和局限發展的校正。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素質教育的深層目標指向進一步得以明確: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一種具體形式,是在對應試教育的校正中強化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目標和內容。
當代素質教育發展的努力方向
新時代的素質教育需要在目標指向、內容體系和行動方式上持續創新,構建強大的素質教育實踐體系。素質教育必須與我國高遠的教育事業發展目標相聯結,置身于宏偉的教育事業發展藍圖之中,才能獲得系統性支撐和根本價值方向;必須擁有明確且合理的內容范圍,瞄準遠大目標指向的內容體系,才能讓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行動連成一體;必須配套高效且到位的方式方法,內在地匹配目標和內容的行動系統,才能讓素質教育發揮實際的積極力量。這三個方面都是新時代素質教育實踐的宏觀要求,為此需要重點在以下四個方面努力。
第一,把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緊密相聯。破除將素質教育機械等同于摒棄應試教育的認識問題,特別需要在我國教育發展總體格局中定位素質教育的深層內涵與使命。素質教育在根本上屬于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機制,具體的作用可以定位為在對應試教育的校正中實現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深入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一定要與全面發展緊密相聯,由此既可以實現素質教育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重大使命,又可以在內涵豐富的思想體系中,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需求方面有效把握可以讓人不片面性發展、不屈從性發展和不局限性發展的素質內涵和內容結構。
第二,為素質教育創設內容決策與創新機制。素質教育的內容細碎化需要從機制上解決。從產生原因來說,素質概念本身的廣義性和豐富性容易出現細碎化風險,只要是看起來有助于實踐的能力就可能被歸為素質的范疇,人類實踐范圍的擴大及方式的更新更是讓素質涵蓋的內容不斷擴充。面對這種情形,素質教育在內容上需要創設一種機制,其使命就是為全面深入實施的素質教育來決策和創新內容。從思想根源上說,素質教育容易出現的細碎化問題正是因為沒有時常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發展思想來設計和創新內容,也沒有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維度上通過闡釋全面發展思想去確定素質教育的內容結構。素質教育內容決策與創新機制的核心工作方式,就是考察、分析和預測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全面發展目標和任務,進而據此決策和創新素質教育的時代性內容結構。
第三,闡明并傳播素質教育與考試的基礎關系。在具體實施中,不少人因為沒有清晰認識素質教育與考試的基礎關系而導致實踐偏差。任何一種需要保障質量的人類活動都離不開各種形式的評價,只有通過評價才能把握活動的現狀和價值水平,也才能更合理地決定下一步的行動。對于素質教育來說,教育評價同樣是不可缺少的,考試也是不可輕易廢棄的。誠然,素質教育是對應試教育的校正,但需要澄清的是,這里的應試教育是指那些因為應試而減少或喪失真正教育內涵的“教育”。因此,素質教育并不等同于拒絕考試,考試也需要在素質教育中持續存在,素質教育與考試的這一基礎關系有必要得到闡明并廣泛傳播以形成共識。
第四,全力提升素質教育的現代化水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教育事業的全面現代化,這是當前推進素質教育需要特別重視的。一些人認為素質教育沒有考試的壓力,因而可以放松對效果和質量的追求,從而產生了素質教育不需要特別努力提升水平的錯覺。事實上,肩負著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使命的素質教育應以更高質量的立德樹人為目標,這更需要素質教育的實踐者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去推進和創新素質教育的具體行動。素質教育對應著不斷發展變化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對人的全面發展提出的挑戰,這就需要素質教育全力提升現代化水平,以真正應對時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