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備考策略
高三是學生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是學生學習任務和壓力最重的一年;是學生決定命運的一年!同樣對我們老師來說,高三也是教學任務和壓力最大的一年,因為高考的成敗關系著學生的前途、家長的期望和社會的評價。因此,高三的備考,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摟起袖子加油干”,打贏高考這場“戰役” !
地理復習的內容多而雜,而且很多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蓋在初高中的教材中。第一輪復習是整個高三的關鍵,必須全面掌握基礎地理知識,為后階段的提升打下基礎。一輪復習主要以課本為主,注重基礎,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對如何搞好高三地理一輪復習,我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學情分析
結合我校實際,學生情況如下:①我校學生基礎普片較差,對于基礎知識掌握不牢,記憶的知識過于零散,不能構成知識框架;②學生自律性較差,缺乏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學習上很多都是被動的接受,不能自主的總結知識和規律;③藝術生因專業課學習少學習了半年的文化課,導致基礎嚴重短板;④所有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少,導致學習與實踐分離。
二、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的要求,以立德樹人為鮮明導向,以促進素質教育發展為基本遵循,科學構建基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求的高考評價體系。
因此在教學中要以高考評價體系為依據,堅持知識、能力和素養的有機統一,考主干、考能力、考素養,考思維、重應用、重創新,促進學生融會貫通、真懂會用,主力發展素質教育。
三、研究學生,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
我校是一所農村普通高中,學校招收的生源基本屬于我們縣最低類。針對我校學生情況,采取以下措施:
1.研究課標,做到有的放矢。從2019年高考開始,實行2017版新的課程標準,因此,我們要進行教學思想和方法的轉換,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的要求,以立德樹人為鮮明導向,高考地理學科試題基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注重創設與學習、生活、學科發展密切聯系的情境,著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學生的參與,調動其積極參與性、學習的主動性;狠抓基礎,構建知識網絡框架。
3.圍繞一個中心打好基礎。高考試題變化萬端,若沒有很好的基礎作支撐,學生很難考出好成績;A是能力的基石,考察能力離不開對基礎的考察。所謂基礎,指的是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維過程和基本的地理素養。要圍繞一個中心打好基礎,中心就是主干。對于主干知識,學生們要準確的理解其內涵和外延。搞清每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適用范圍和條件。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個知識點。還要對重點知識進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識間的橫向關系和縱向聯系,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形成知識網絡圖。
4.通過練習,培養學生解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課堂上老師要精講、少講。練習要精選題目,所選題目一定要準確、典型,不能見題就做。堅持“小題大做,大題小做,錯題重做,偏題不做”的原則,同時講題也是關鍵一環。既要講知識,又要講方法,幫助學生找到答題技巧和學習方法。
5.要形成兩個習慣。一個是盡早訓練,建立錯題集,形成正確的答題習慣。另一個是形成關注熱點、拓寬視野的習慣。
6.制定好總的復習計劃,月計劃和周計劃。目標要細化,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各教師統一進度。如果中間出現變化,要隨時注意適度調整復習計劃,做到“行之有效”。如到2020年年底計劃如下:
周次 | 日 期 | 教學進度 |
1 | 8.25-8.30 | 開學考試 |
2 | 8.31-9.6 | 1.1.1、地球儀和地圖 |
3 | 9.7-9.13 | 1.1.2、等高線地形圖 1.1.3、宇宙中的地球及地球的圈層結構 |
4 | 9.14-9.20 | 1.1.4、地球的自轉及其意義 |
5 | 9.21-9.27 | 1.1.5、地球的公轉及其地理意義 |
6 | 9.28-10.4 | 1.2.1、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0.1-10.8國慶放假) |
7 | 10.5-10.11 |
8 | 10.12-10.18 | 1.2.2、氣壓帶和風帶 1.2.3、常見的天氣系統 |
9 | 10.19-10.25 | 1.2.4、全球氣候變化與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
10 | 10.26-11.1 | 1.3.1、自然界的水循環與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3.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
11 | 11.2-11.8 | 1.4.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4.2、山地的形成 |
12 | 11.9-11.15 | 1.4.3、河流地貌的發育 1.5.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
13 | 11.16-11.22 | 1.5.2、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2.1.1、人口的數量變化與人口的合理容量 |
14 | 11.23-11.29 | 2.1.2、人口的空間變化 2.2.1、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 2.2.2、城市化 |
15 | 11.30-12.6 | 2.3.1、農業的區位選擇 2.3.2、農業地域類型 |
16 | 12.7-12.13 | 2.4.1、工業的區位選擇 2.4.2、工業地域的形成與工業區 |
17 | 12.14-12.20 | 2.5.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2.5.2、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 2.6.1、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
18 | 12.21-12.27 | 3.1.1、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3.1.2、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
7.采取“先富”帶動“后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因為缺少尖子生的榜樣作用,先培養幾個尖子生,帶動學習;再拔高中等生,后進生不脫隊。實現從個體到集體,再從集體帶動個體努力最大化。
8.針對藝體生學習,學校采用單獨組班,有針對性的教學,快速的提高學生基礎和成績。
四、深入研究高考試題(全國卷)
研究歷年全國卷,特別是近幾年的全國卷。因為高考題具有代表性,答題語言規范,可以找到地理核心素養是怎樣體現出來的,能體現高考命題的方向。在研究高考題時,首先是做題并熟練分析、表達;其次是試卷考查重點、特點做出評析;最后要明了試題變化及對高三復習指導意義,并指導學生用好高考真題卷。對高考試卷的研究要落實學生,需要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既要全面,又要取舍,適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的才是最好的。
如2020年全國文綜卷地理的特點有:第一、自然地理試題比重增大,難題提高,注重地理原理考查。例如試卷的選擇題第7-8題海島淡水資源開發利用、第9-11題長白山林線變化、主觀題第36題順坡壟葡萄生長與光照降水因素,主觀題第37題玄武巖臺地山地形成過程,這些題目均為典型的自然地理材料分析題。第二、綜合題區分度強,突出能力,利于選拔優秀學生。例如試卷的第37題玄武巖臺地山地形成過程,讓學生乍一看無從下手。但只要仔細挖掘材料給出的具體信息,如“玄武巖的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臺地、平頂山、尖頂山海拔依次遞增”“玄武巖分別形成于不同噴發時期”“河谷對臺地的分割與侵蝕”等。利用這些關鍵信息,就可以有效分析出37題第(1)(2)(3)問的答案。再比如第(2)問考的“地質作用過程與順序”,也是典型的自然地理成因類問題。在平時課堂上這種“板塊變遷與地殼抬升下沉”、“流水侵蝕對地貌的影響”類問題也講過很多,內力有地殼抬升與下陷,外力有風蝕、水蝕、風化等作用,對于基礎較好、平時認真聽學習的同學,完全可以根據相關信息找出正確答案。第三、注重應用與思考,鮮明體現高考地理核心素養。通過對今年的高考地理真題的分析,我們再次驗證了一個真理,那就是只靠“記憶書本”“背誦教材”已經很難把地理學好了,面對材料突出、設問新穎、考查能力的高考試題,不主動思考的同學一定會束手無措。因此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更加注重對地理讀圖能力、材料分析能力、事物推理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在千變萬化的高考中立于不敗的境地。
五、重視教材,處理好教材與復習資料的關系
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根本來源之一。高中教材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而且對高考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活用教材,包括對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對教材的延伸拓展二次課程開發非常重要,這是地理核心素養的升華。各種教輔資料對高考的總結不可謂不祥實、透徹,因此部分導致教師和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會忽視教材、甚至扔開教材,用教輔代替教材。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因此重視教材的知識和案例,要把教材和教輔資料有機結合起來,相互補充,相互完善。
六、采取“精準幫扶”,對學生進行指導
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采取了一項措施---精準幫扶。每一位授課教師幫扶幾位學生,針對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指導,幫助學生彌補不足,找到學習方法,快速提高。幫扶老師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還要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心理上的問題。高三學生學習壓力很大,容易出現心理負擔問題。時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加強與學生溝通,及時給予幫助、疏導,可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學生對教師認同了,就對教師所教的課程感興趣,自然會提高課堂注意力,教師上課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傊珳蕩头瞿康氖菫榱藥蛯W生排除一切問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高考復習上。
七、抓落實
教師要求了,并不代表學生就做了,因此要抓落實情況。作業、筆記本、錯題本定期檢查;作業認真的批改、講解;每周找部分同學背書;鼓勵學生常問問題,適當分層教學,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要求。特別主要對每次考試的跟蹤分析、評價,從成績、知識、能力等全面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
撰稿:汪軍 供稿: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