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道學問》
作者姓名:周秋怡
年級和班級:2018級 高一(2)班
指導教師:李杰
獲獎情況:安徽省第三屆校園讀書創作活動六安市三等獎
供稿:金寨縣青山中學教科室
本人承諾:我承諾本作品本人享有獨立的著作權,且在省組委會公布獲獎結果前未予公開發表,本人授予省組委會無償享有本作品的發表權、修改權、復制權、發行權、匯編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著作權及其他相關權利。
教師點評:小作者從《中庸》中的“道學問”入手探究讀書學習的方法。觀點明確,論述過程從古到今、從中到外,論證方法多樣,明確的表達了自己觀點態度。
道學問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個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學問,都在研究學問,那么到底什么是學問呢?做學問的意義又何在呢?學問也可分許多種類型,就比如中華文化,從古代到現代,從最初的孔子學說、孟子學說以及五言律詩、七言絕句到,現代的散文、小說、詩歌,每個文體都有它研究的價值。所以說,做學問,不能只局限在一個地方,要多方面的發展、思索,去探求學問的奧秘。
我國著名的作家季羨林專門寫了一本研究學問的書《學問之道》。這本書總結了許多不同時期的名家文豪對待學問的理解與態度,以及所悟出的道理!盾髯·勸學》中提到過:博學之,可以提高人的自身修養,陶冶情操,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滿腹經綸的人總比大腹便便的人要高尚許多。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無論做什么事,態度都是最重要的。要多加反省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加以改進。如果自己自身都做不好,那么更別提學問了。正如孔子所踐行的“吾日三省吾身”,一天三次對自己進行檢討,從而提高自身境界,寫出的文章定會有所不同。
不恥下問。學問,學問,所謂學問,既學又問,不能盲目求學,到頭來一事無成,一無所獲,學習就應該要有方向性,更應該做到善于發問,且不恥下問。“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復;”問也要問的有禮貌,有態度。這樣有學識的人才會傳授你學問。
靜能生慧,天道酬勤。為什么要安靜?因為安靜的環境更容易讓人思考。比如說一個人在噪雜的鬧市里,怎么能靜心的思考,從而研究學問之道。學習的環境很重要,歷史典故“孟母三遷”講的就是其中緣由;安靜從而引發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是相輔相成的,在思考中領悟,在領悟中求學。反之,則不能只思考不學習,應如荀子言:“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那么我們做學問有什么用呢?有一個新聞是這樣的,一位學生說著:“學習有什么用?買菜的時候需要那些知識嗎?”一位教授聽后回了一句:“知識確實不能幫你買菜,但它可以決定你在哪里買菜!碑斎,這是做學問的現實意義。究其根本,還是要做到學以致用,善于利用知識來解決問題。一個人面對廣闊的江面,他如果沒有學識,肯定第一念想就是游過去,而有學識的人肯定會借助一些工具幫助他渡過河面。要善于實踐,學以致用。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貴在堅持。“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勤能補拙,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正如: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知識是一點一點累積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睆娒銓W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而有效著也!对姟吩唬骸百硪狗私狻!稌吩疲骸懊彰!苯詮娒阒^也,一切都是努力的意思。
即使道學問,把學問研究的透徹,也知道如何去踐行它,但最終還是歸于“堅持”二字。就像“雜交之父”孟德爾,淺心研究8年,才探索出自由組合定律,這就是堅持;再比如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他的詩歌被“冷落”的第十五年再度獲獎,且他是一位純粹的詩人,堅持只寫短詩,這也是堅持,一切僅歸根于在努力中堅持。
學問,都在研究學問,那它的意義到底為何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學問之道,自在于心。